由融创文化联合出品
在东方影都置景拍摄
电影《流浪地球2》已突破21亿票房
有3911万名观众走进影院观看
这部春节档科幻巨制
观看影片会发现
刘培强(吴京 饰)、图恒宇(刘德华 饰)
还有片中几位主演
都不同程度的“变年轻”
增加了观影的“代入感”
要知道
电影里给角色“换脸”
在世界各地都是剧组的顶级难题
而这次《流浪地球2》实现的技术突破是
人工智能在影视领域的应用
《流浪地球2》视效总监徐建介绍:
“开机前一年多
我们就开始进行技术实验
并且参考了5-6种国际上常用的
换脸、增龄的方式”
比如说在给吴京换脸的时候
“我们拿到了他年轻时表演的素材
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去训练”
通过500多万次训练迭代
这样一来
人工智能就能学会如何将吴京变年轻”
再比如为刘德华的换脸
除了基础人工智能的处理
还需要大量艺术家的手工修复
最终为我们呈现出一个
大家感知的刘德华年轻的样子
不得不说
科学技术的腾飞也深刻影响的电影拍摄
以前国外有的
现在我们也都有了
《流浪地球2》
在青岛东方影都实现两个“唯一”
在中国电影影史上,《流浪地球2》是迄今唯一一部实现了从虚拍棚剧本可视化预演到摄影棚拍摄的全程科幻片,也是唯一一部实现了云端的5G的媒资管理和现场拍摄的直播推流工程的科幻片。
△《流浪地球2》摄影指导 刘寅
著名摄影师刘寅担任了两部《流浪地球》系列电影的拍摄,第一部《流浪地球》拍摄时东方影都动捕棚尚未建成,而《流浪地球2》拍摄时动捕棚大展身手,“2018年的时候动捕棚、面捕棚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个神秘的概念。那个时候国内的拍摄制作环节中,动捕面捕技术还是实验阶段。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技术已经逐渐成熟。这次拍《流浪地球2》很高兴能在影都用上影视虚拟化制作平台。不管是在前期筹备的时候拍摄动态预览还是在后期拍摄素材,动作捕捉都是制作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东方影都做到的其实是把动捕棚和其他常规影棚整合到一起,这一点是对当代电影制作至关重要的。”
通过前期的预演,导演、摄影、视效总监把整个电影的细节拍了一遍,到实际拍摄时演员可以直观地看到“可视化剧本”,尽管身在摄影棚,表演时对在太空中如何走位、如何搏斗、如何驾驶胸有成竹,大大降低了拍摄的成本。
同时,《流浪地球2》中有大量的海外镜头,主创团队建立多个国家拍摄小分队,与摄影棚内实现实时画面推流直播。刘寅介绍,“拍摄现场用了高效远距离的实时无线视频信号传输加上实时的影像细节调整控制,真正地实现了在拍摄现场监看最终上映级别的影像。”
实现这一技术壮举的是东方影都SJWORKS 刘杨的团队,刘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流浪地球2》同时在美国、法国、冰岛、哥伦比亚四个国家组建了拍摄小分队。如何实现世界多地的画面直播和数据传递、在线实时沟通和异地同步拍摄?这就运用到了东方影都的全域网络基础化建设和华为私有云服务器,它可以做到低延迟高画质的在线拍摄画面推流直播和异地远程数据的传输下载。比如说我们把纽约拍摄的画面以小于一秒钟的延迟传到东方影都的摄影棚里,播放到导演面前,无论是画面、声音还是工作场景都能实时看到并沟通。利用东方影都先进的数字网络硬件属性,搭建DIT全流程技术应用也是《流浪地球2》的成功要素之一。”
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作为两部《流浪地球》的拍摄地,也逐渐实现“数字影都”从0到1的突破。日前,国内首套自主研发的超高速高精度数字人扫描系统“穹顶光场” 入驻东方影都。该系统可以以超高速度和精度动态扫描面部材质、捕捉表情变化的肌肉运动,输出精细到皮肤微结构的逐帧面部几何与PBR材质。同时,其算法也高度的自动化、智能化,可以基于扫描得到的数据全流程自动化输出高精度可驱动的超写实数字人脸模型。
以前,影视制作使用的扫描技术光资产构建就会花掉3到5个月,人力成本和制作周期都比较长。而影眸科技自主研发的基于“穹顶光场”技术的全栈自动化数字人流程,可以在3天内生成好莱坞级别的数字人动态与静态资产,相比于传统技术实现了时间与成本上的飞跃。
近年来,“数字影都”成为青岛东方影都重要发力点,依靠国内一流影视拍摄制作的软硬件,通过提升数字制作等技术,推动园区开发多元内容,赋能影视内容和其它CG内容生产,不断提升电影科技水平,深化“数字影都”影响力,为中国电影特别是科幻电影走向世界、为中国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文章部分来源:青报观象山
作者:米荆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