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的故事,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各自的想象”
“要用最先进的电影工业去重新表现这个故事最精华部分”
“演员需要成为那个人才能完成角色塑造”
近日,导演乌尔善接受新华访谈专访时说,《封神第一部》是利用质子制度展开的想象,将《帝王世纪》里记载的一段关于伯邑考被送到朝歌做质子的历史挪用给了姬发。同时,他还分享了电影创作背后的其他故事。
01 用当代理念去诠释“封神”故事
明代小说《封神演义》描写的是三千多年前人、仙、妖之间的故事。不仅是家喻户晓的神话,更是中华民族的公共神话。乌尔善认为“这里面藏着很多宝贵的东西需要去重新挖掘、重新感受”。 电影做了三个比较大的改编:第一个是商纣王和苏妲己的关系;第二个是根据历史编写“质子旅”故事情节;第三个是重新设定“封神榜”。乌尔善认为“质子旅”是很重要的设定,让“封神”故事从最开始就给观众新鲜感。
02
如何再现神话想象世界
从中国当代电影的角度来看,乌尔善觉得,电影人一定要用最先进的电影工业去表达这个故事中最精华的部分,要用当代的思想和观念去整理这个故事中最有价值的情感表现。
至于演员如何演绎好角色,乌尔善介绍,开设了表演、武术、马术、礼仪等课程以更好地贴近角色人物,认为“演员要成为那个人才能完成角色的塑造”。
03
扩大中国神话现代社会影响力
乌尔善说:“神话故事是历经几千年被一个民族认可的故事,在每个时代都会被重新表达它对我们当代生活产生的影响。”对于一个民族而言,神话对于传承、巩固和增强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04 在青岛东方影都的幕后
如何扩大中国神话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力?乌尔善认为,《封神第一部》就是一个他希望用最多的时间、最专注的工作方式、最先进的电影技术去演绎神话故事中那些对大家来说依旧有价值、有意义的剧情、人物和情感,并让故事中的精神内核流传下去并给现代人启发。
东方影都万米棚
青岛东方影都的一万平米摄影棚是《封神三部曲》的世界。这里布满了美术组工作人员们亲手种植的苔藓、蘑菇,各种菌类,而西藏原始森林里的参天大树也同样被翻模,在这里复建。
《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带着团队前来《封神》组参观:“跟《封神》比,《流浪地球》就是手工业。”乌尔善笑着否认,“《封神》是畜牧业,啥都得自己种自己养。”
上千位艺术家集聚在万米摄影棚的旁边的置景车间。预置雕刻师、珠宝镶嵌师、道具皮具师、马具制作师、道具效果师、置景木工师、道具篾匠、刺绣师、道具机工师、毛发钩织师、道具泥塑师、雕塑艺术家等等,令前来探班的人叹为观止。
算上筹备期加拍摄期,《封神》的工作人员多达八千多人,高峰时期,同时在组的工作人员多达2800人。编剧顾问芦苇说,他喜欢和这群人在一起,“这是一群认真拍电影的人”。
做出这样的价值选择,即便是要长时间为这件事情努力,而且面对一天天增大的风险,还要不要做?
乌尔善说:“我选择要做,我愿意接受这个风险,因为太想完成这个作品了。”
本文来源:新华网 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