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中文En 邮箱登录
新闻中心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 影都新闻

这部园区拍摄的电影摘得殊荣!获赞代表国内电影工业最高水平

2021-06-03

5月31日,

在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奖颁奖典礼上,

正式揭晓了第29届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奖。

其中,

在东方影都置景拍摄的电影《刺杀小说家》

与《八佰》《气球》《春潮》

《棒!少年》《你好!李焕英》《又见奈良》

《日光之下》《旺扎的雨靴》《一点就到家》

十部影片摘得年度华语电影十佳荣誉!

微信图片_20210603170621.jpg

微信图片_20210603170629.jpg

年度华语十佳影片


上海电影评论学会成立于1986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28届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奖。奖项始终秉持独立、公正,艺术成就与社会效果兼顾的评审规则,经学会全体会员初选和评审委员会终选的方式在正式公映的影片中推选出年度国产电影十佳,自2016年起增加了年度新人新作及理论评论贡献奖的评选。

微信图片_20210603170638.jpg

本届评选由中国文联副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著名表演艺术家奚美娟担任评委会主席,上影集团国家一级导演郑大圣、上海电视台制片人孙孟晋、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刘海波、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黄望莉、上海国际电影节副总裁王晔、SMG尚世影业制片人崔轶、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汤惟杰,以及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监事裘林浩组成评委会。

刺杀小说家

由路阳执导,宁浩监制,

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置景拍摄,

雷佳音、杨幂、董子健、于和伟等主演,

讲述了一名父亲为找到失踪的女儿,

接下刺杀小说家的任务。

而小说家笔下的奇幻世界,

也影响着现实世界中众人命运的故事。

影片于2021年大年初一全国上映,

成为中国影史第83部票房破10亿电影!

微信图片_20210603170647.jpg

中国视效大片《刺杀小说家》

经历2个月的虚拟拍摄,4个月的实拍后,

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顺利杀青。

共启用了产业园16座摄影棚,

为打造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共搭建了近5万平方米,

创造出9城18坊的场景,

这也是使用产业园摄影棚数量最多的剧组。

电影《刺杀小说家》视效特辑

为了呈现充满想象力的东方异世界

和真实生动的数字角色,

电影第一次将虚拟拍摄、动作捕捉、

实拍、CG等多项技术整合到一起来使用,

不仅挑战最尖端的拍摄技术,

更是实现了一套标准化的全新工业流程,

可以说是一次国产电影工业的新革命。

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年度十佳华语片片单及颁奖词

《八佰》

微信图片_20210603170656.jpg

影片《八佰》作为一部历史正剧,以一段向死而生的家国情怀的真实历史故事,以宏大而细腻的影像表现,向中国电影奉献了一部态度认真的艺术作品。这部影片不但引爆了观众的观影热情,也扛起了中国电影行业复苏的大旗。更唤起人们正在淡忘的民族认知。

《气球》

微信图片_20210603170704.jpg

万玛才旦的《气球》用圣洁的白和热烈的红两个“气球”意象,完美地寓言了一连串二元对立关系:世俗与宗教,现代与传统,内陆与世界,此岸与彼岸。不仅以写实的藏区混杂生活向世界传达一个多元中国的存在,更通过神秘的梦境和超现实的宗教意象拓宽华语电影的表达空间,给观众带来意外惊喜。

《春潮》

微信图片_20210603170710.jpg

影片《春潮》以“我”这一女性的视角来审视当下社会一个原生家庭中,以母女之间的伦理关系为故事内容,编导有意识地将人物内心的纠结和痛苦成功地通过影像外化到银幕上。母亲金燕玲和女儿郝蕾都奉献了影后级表演。这部影片还在疫情期间,通过网络成功地尝试了影像的发行和放映。有效地推动了中小成本艺术电影发行放映的新渠道,新经验。

《刺杀小说家》

微信图片_20210603170716.jpg

2021年贺岁档票房未能占优的《刺杀小说家》在电影工业上却代表了国内最高水平,通过一流的特效化妆、虚拟场景建构和人员调度、丰富的声音设计和混录、复杂的镜头设计和运动,给观众呈现了一个富有震撼力的皇都虚境。内核则是对僭越篡权者以恐怖和愚民手段压制民众的寓言与批判。虽然现实故事层还存在瑕疵,但作为一部有想象力的奇幻大片仍是2021年度国产电影的重要收获。

《棒!少年》

微信图片_20210603170724.jpg

《棒!少年》以客观、有力的镜头语言真实记录了一群有梦少年的残酷青春,影片所展现的棒球少年背后的冷暖人生,震撼人心,摧人奋进!而成熟的影像调度和不漏痕迹的蒙太奇手法正是《棒!少年》被评为年度十佳影片的重要因素。

《你好,李焕英》

微信图片_20210603170731.jpg

影片《你好,李焕英》以一个喜剧的方式向观众打开了母女之间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影片采用了“双重穿越”、回归80年代的历史情结等叙事策略,有效地丰富了这种纯粹情感表达影片的形式感。影片最终的票房成功再一次证明了艺术创作最终是需要“真诚”二字来获得成功的。

《又见奈良》

微信图片_20210603170737.jpg

以一位中国老人前往奈良寻访日裔养女的故事,呈示了战争遗孤回归故国后的特殊生活际遇。《又见奈良》以谐谑而又不失温婉的镜头语言中处理着一个颇为沉重的关涉个体、身份和家国的话题。作品有较高完成度,也展现了年轻导演日渐成熟的艺术把控力。

《日光之下》

微信图片_20210603170744.jpg

《日光之下》用细腻而微妙的方式,解读了冰雪之下难以名状的青春的火苗,以及对于外部世界的恍惚感。以不确定的情绪发散,将一个少女内心深处的毁灭感投影于同样处于动荡的现实社会。《日光之下》唤起的并非是一代人的记忆,而是对复杂的情感世界作了一次大胆的挖掘。

《旺扎的雨靴》

微信图片_20210603170752.jpg

《旺扎的雨靴》以冷静、细腻、诗化的视听语言,传神地表现出藏族男孩旺扎渴望拥有一双雨靴的内心世界,影片以较高艺术质量传递出旺扎徘徊在希望与失望之间,游历于世俗与神话之中,折射出天人合一哲学意蕴。

《一点就到家》

微信图片_20210603170756.jpg

《一点就到家》以轻松诙谐的电影语言、青春时尚的时代人物、灵动欢快的叙事节奏开拓了扶贫题材电影表达的新范式,形成破圈效应,为新农村电影创作和市场发行闯出了新天地,也为观众展示了全面进入小康后与城市和现代化已密不可分的农村新风貌!


文章部分来源于上海电影评论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