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中文En 邮箱登录
新闻中心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从文学到影视再到文学,张宏森进京履新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

2021-07-01

据中国作家网消息,日前,中共中央决定:张宏森同志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钱小芊同志不再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职务。


微信图片_20210702105307.jpg


张宏森原任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据公开简历显示,张宏森1964年8月生,山东淄博人,文学创作一级作家,早年一直在文化、广电系统工作。


张宏森早年在老家山东淄博从事文学编辑、专业作家工作,此后进入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任职,2003年出任原广电总局电影管理局(现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2013年任电影管理局局长。2017年,张宏森升任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2018年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直到2019年调任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从《无雪的冬天》发现影视对文学的无限拓展


在淄博文联工作时,张宏森发表大量作品,其中电视剧剧本《西部警察》、《车间主任》分别获得1996年、1997年“五个一”工程奖,他还著有长篇小说《阳光与蛇》、《狂鸟》,电视文学剧本集《无雪的冬天》。整个创作生涯中,他获得全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编剧奖8次,1997年获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编剧奖,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


有文章显示,张宏森以创作现代诗步入文坛,随后于1987年出版了《阳光与蛇》和《狂鸟》两部现代主义小说,以新锐的先锋探索特色在文坛引起反响。其中《阳光与蛇》拍成了电视剧《无雪的冬天》。这是张宏森第一次“触电”,为他以后转向电视剧创作、成为重要的电视剧作家作了铺垫。


微信图片_20210702105317.jpg


张宏森在一次采访中称,《阳光与蛇》被改编成电视剧《无雪的冬天》在山东电视台播出,以千万计的观众关注这部作品,而通过这次改编,他发现了影视对文学精神的无限拓展,不仅是光、影、色,连音乐都在表达一种文学情绪。“后来看到了更多的影视作品,特别是电影,胶片实现的效果用传统的文学是无法表达出来的,这种科技的手段成全了文学的思想,让文学的思考立体起来了,为什么说影视作品不是文学呢。”


微信图片_20210702105323.jpg


在《无雪的冬天》之后,张宏森创作《大交叉》《梁子》《苦夏》《西部警察》等剧本,其中《西部警察》获得了很大成功,荣获不少国家级荣誉和奖项,而且电视剧收视率很高,受到一致的好评。


此后,张宏森创作的《车间主任》和《大法官》等作品获得“五个一工程奖”“金鹰奖”等重要奖项,受到热烈好评;特别是《大法官》,受到各方赞誉。张宏森在一篇文章中称,《大法官》试图用电视这一艺术形式审视探讨我国司法制度改革进程中的一系列重大社 会命题和时代命题,在主旋律叙事中延续我们一贯的科学理性精神!在电视剧的带动下,同名小说卖得非常火,《大法官》销售达十多万册,被评为 2001年十大畅销书之一。


以专业和理性,看待电影事业发展


微信图片_20210702105328.jpg


张宏森从1997年至2003年在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工作,他的谦逊平和赢得了与他接触过的影视界同仁的普遍好评。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制作的《大法官》《誓言无声》《大染坊》等电视剧备受欢迎。尤其是他策划创编的电视剧《大染坊》在全国引起轰动。电视连续剧《誓言无声》则力求在艺术形式的层面上实现对自我的超越! 这部电视剧严格遵循现实主义的美学品格,在平凡的诗性书写中完成了对忠诚、牺牲等高贵品质的历史还原。


在分管全国电影工作的多年间,张宏森被认为身居要职心系市场,始终为电影创作者保驾护航。


早在2005年,在接受采访时,张宏森结合未来谈中国导演努力和发展,他认为,中国导演要加快自身觉醒,加深对电影生产工业化和市场化的了解。“不客气地说,中国导演的市场意识现在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对市场的认识还远没有统一。有的导演拍出的片子,虽然市场非常好,结果还受到了指责,因为被认为艺术水准不高。现在,像贾樟柯、王小帅等第六代导演们,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没有市场,就没有投资机会,也就没有了艺术。”


2006年,张宏森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2005年国产电影国内票房收入20亿元,海外票房收入16.5亿元,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但是国产电影制作水平亟须提高,包括技术水平和想像力。“现在在国产电影中,一些赏心悦目的特技制作,属于我们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不多,很多都是国外的。像《英雄》,那些万箭齐发的场面很壮观,但除了想像力是我们的,特技方面都是澳大利亚制作的。”


当时,有很多人习惯通过网络或者电视看电影。张宏森说:“那只能了解影片的故事情节而已。电影还是要到影院里去看。设施先进和影院提供的观影环境,能让观众产生一种仪式感,完全沉浸到影片当中,这样才能捕捉到影片传递出来的每一个细小因素,充分领略电影的魅力。”


微信图片_20210702105334.jpg


此后的十多年,中国电影市场优秀作品越来越多,票房一路繁荣,不断超越200亿、400亿、600亿的目标。


张宏森认为,“数字背后是作品,作品背后是人才,所有这些的背后我们面对的其实都是观众。观众是什么呢?观众是人心,这是一整套不可分割的关系。相对于票房,观众人次是我们更加看重的一个指标,票房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增加的人次。观众走进了影院,数字背后是人心所向。”


2016年10月,现身第十三届长春电影节的张宏森,在谈及电影市场票房的变化时这样表述:“中国电影的发展并没有迎来‘拐点’之说,而是正在朝着健康、良好、理性的轨道上前进。我们有信心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推动中国电影向电影强国进。”


对于中国电影创作,张宏森也一直有深刻的阐述,2017年张宏森现身“中国电影新力量”杭州会议时,以展望未来电影发展的三个时期,针对电影质量具体的提升方法,对电影工作者提出“树三讲、去三俗”的要求。


“当前,很多电影创作质量水平存在的差距首先表现在讲故事的能力不足,具体体现在:有的对故事讲述的要领和规律把握不够,有好的故事起点,却没有好的故事流程和讲述方法,或者虎头蛇尾,或者旁逸斜出,或者前后矛盾,或者不知所终;有的暴露出从文学到戏剧、从戏剧到电影的基本训练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故事的统一性、完整性、生动性、传神性在有些电影中明显缺失,逻辑难以自洽、因果难以对应、人物难以立足、结论难以服众的根本原因就是故事本身出现了严重问题,对作为电影叙述根本依靠的故事本体缺乏驾驭能力,故事叙述的基本功受到观众的严重拷问……”


张宏森当时的讲话,对电影工作者提出了最全面、最深刻的要求,具有指导意义,也被网友及各大媒体不断解读。


转自: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