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党百年这个重要历史节点上,“庆祝建党百年”也成为电影行业从内容创作到各项活动的核心主题,眼下正在举办的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同样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主题主线,策划了多项相关活动,昨日举办的开幕论坛即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发展高峰论坛也以“恰是百年风华·庆祝建党百年电影”为主题,分析和探讨了中国电影当下的发展现状及面向未来的前进思考。
在昨日的中国电影发展高峰论坛——恰是百年风华·庆祝建党百年电影主题论坛上,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电影局局长、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副主席、秘书长王杰群,中国电影博物馆党组书记、馆长陈玲,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中国电影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傅若清出席并致辞。本场论坛邀请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和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春妮担任论坛主持。
出席的嘉宾有电影艺术家王晓棠、谢芳、陶玉玲,中国电影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傅若清,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博纳影业集团行政总裁蒋德富,保利影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卫强,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兼CEO王中磊,万达文化集团总裁兼万达影视集团总裁曾茂军以及导演、监制黄建新,导演薛晓路,演员汤唯、导演杨枫。
近几年,在时代号召和市场带动的背景下,主旋律电影发展蒸蒸日上,而此类电影也逐渐成为每年电影票房的重要产出所在,如2019年国庆档的《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2020年国庆档的《我和我的家乡》、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金刚川》等影片均在上映时带动观影高潮,并取得不错的市场成绩,今年即将到来的国庆档同样主旋律色彩浓郁,如《我和我的父辈》《长津湖》等影片,也是今年备受瞩目的主旋律大片。
对于近年涌现的大批此类主旋律作品,中国电影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傅若清表示一大特点就是“举国之力,集行业所有的资源”,如“国庆三部曲”系列中每一部都可谓群星荟萃,集结了业内上百位电影人共同创作。
所谓主旋律作品,也正是紧扣时代脉搏、表达民族心声,而在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拓展上博纳算是引领发展方向,从“山河海三部曲”到“中国骄傲三部曲”再到“中国胜利三部曲”,博纳无疑在主旋律商业大片的创作道路上快步乘风,博纳影业集团行政总裁蒋德富也表示“我们想更多地用电影来记录时代,记录我们共和国每一个值得记录的平凡人、平凡事,这是我们共和国成长、也是我们所有百姓心目当中每一个英雄的点点滴滴,是为共和国在积累所有值得记忆的回忆。”此外蒋德富也谈到,博纳接下来还会有很多三部曲系列作品推出。
主旋律作品是当下市场的热门话题,与此同时整个市场的复苏与发展状态也受到关注。经历过2020年的疫情,2021年的中国电影市场进入后段复苏和发展,但市场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如暑期档、中秋档等档期表现都较为平淡,除节假日外的平日大盘更显清冷,其核心原因仍然在于优质内容的缺失,从而使得市场缺乏活力。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在谈及公司发展时也重点提到电影内容的问题,在王长田看来,电影产业的核心就是电影,如果没有电影项目创作,电影的其他环节都将不复存在,所以一个电影公司的使命就是制作好的电影内容。
针对“好的电影内容”,光线也将其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是重点题材、重点项目,如主旋律电影的创作,今年“七一”光线也推出《革命者》,接下来还有《狙击手》待映;第二是常规的市场制作,重点探索新的电影类型,拓展电影内容的边界,目前光线有六七十个电影项目正处于制作周期中;第三则是动画电影,迄今为止的国漫天花板《哪吒之魔童降世》就是光线助力推出的,而光线也正在梳理建立中国自己的神话宇宙。
眼下的电影市场渴求好内容,背后也正是对于能够创作出好内容的优秀人才的需求,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兼CEO王中磊在活动现场谈到关于人才的问题——“创造内容的本体其实并不是一个公司,而是由创作者和艺术家来创作,华谊更关注导演人才的培养跟发掘,还有就是年轻的编剧,这样的内容最本体部分是我们一直关注的。”
内容创作、人才培育等都是行业上游关注的问题,从下游来看,受到疫情以及内容供给等影响,终端影院近一两年来一直过得不太好,万达文化集团总裁兼万达影视集团总裁曾茂军表示:“电影主要是两个力量在驱动,第一个力量是内容的驱动,第二个力量是渠道驱动,万达希望做一个平衡公司,所以布局上我们在产业链上下游都有布局。”毫无疑问,万达院线是目前业内的龙头代表,国内电影院超过700家,拥有6300块银幕,而在影院端保持优势的同时也意味着万达需要更充足的内容供给,对此曾茂军也提到“万达一直强调的是要类型的丰富性,只有类型的丰富性才有可能去规避电影行业的风险”,在万达的出品名单内,既有如“唐探”这样的商业大IP,也有中小成本影片如“快哥”系列等。
回看当下的电影市场,多类型影片同台竞争,背后亦有着不同身份的公司参与其中,在几位传统影视公司代表人发言之外,来自互联网企业的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也从自己的角度表达了其对于电影行业的看法。“拿爱奇艺举例来讲,过去的几年时间也参与了电影的制作,当然,也交了许多学费,获得很多知识,在电影制作过程中也少有作品是优秀的作品,坦白说是少有的,因为更多的是交学费。”
在内容制作的同时,互联网的深度参与也对于电影发行模式产生影响,如现在颇受热议的PVOD模式,龚宇表示:“电影在互联网上类似于电影院的单片点播这种方式我们非常看好,电影在互联网上也有两个窗口期,第一个窗口期用户观众是单片付费的,第二个窗口期就是现在普遍的包月的方式。特别是第一个窗口期,很简单的电影院的上映模式搬上来,来弥补电影院这种传播方式的弊病,大家可能会担心是不是两个传播渠道形成竞争?我想广义的竞争肯定是有的,但是更大的意义在于随着市场的逐渐发展,两个渠道各自适合的电影会逐渐分化开,会形成不同的市场,这种利会大于弊,还有更多的商业模式、技术创新带来的变化。”
2020年疫情的爆发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是一道坎儿,2021年整个行业都在负重前行,这是眼前的小环境,而将历史的尺度拉大,就像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所说,中国电影差不多有二十年的高速发展时期,2035年要从电影大国成长为电影强国,面向未来对于当下的考验其实更加严峻,那么关于走向电影强国,亟需解决的问题有哪些呢?
傅若清首先强调的是“技术”,他表示,电影是艺术和技术的载体,广义上的电影已经变成视听作品,原来意义上的电影是要进入电影院的,所以我们要捍卫电影,或者说让传统的电影更有生命里,让电影院更有生命里。诚然,在技术升级与开拓方面中影始终扮演着领头的角色,如CINITY、中国巨幕等,中影前后已经投资了接近10个亿在这个方面,因而傅若清也直言“中国电影是时候可以引领倡导技术推动作用下提升,从而捍卫我们走进影院的初衷了。”
龚宇同样表达了自己对于技术方向的看法,而他认为的缺少技术中包含三点,其一是对财务数据等方面的可预测性,因为投资者最痛恨的是不确定性,并不是低回报,不确定性更多意味着财务风险;其二是整个流程用技术手段来控制,让影片成功率更高一些;其三则是硬科技,如虚拟拍摄、人工智能等,能够既提高作品的视听效果,同时也降低成本。
蒋德富紧接着说“从大国到强国,我觉得就俩字,信心”,这信心既是来自内容、技术层面的信心,也有来自市场、观众的信心,此外他还提到:“在我们有信心的同时,我们更希望在对电影这方面的资金运作上,如果有足够的支撑,能够得到更多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和支持,我们的信心会更强。”
保利影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卫强表示要注重类型片的融合创新能力,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不同观众都会有不同的喜好,所以身为创作者应该与时俱进打造符合时代特点和观众需求的内容。
在王长田发言环节,他也依然继续强调关于相关政策法规的关注,如其所说:“我觉得就是制定向内容产业倾斜的产业政策,包括分帐比例分离、网络价格问题、新型盗版形式,比如短视频盗版这种问题。第二个就是要贯彻落实电影促进法。”
结合当下的电影市场现状,王中磊表达了其对于档期不稳定性的担忧——“我们集中于两三个档期来支撑整个年度电影,依靠几部电影的优异表现支撑电影(大盘),这是不现实的,我觉得365天都应该是电影美好的日子。”
曾茂军则着重强调了“市场化”,在他看来,中国电影这些年的成功得益于市场化,而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也应继续推进市场化发展。
论及发展,依然需要依靠创作一步步实验、一步步推进,而创作则要依靠创作者来实现进步和提升,在影企负责人的论坛环节后,包括黄建新、薛晓路、汤唯、杨枫在内的一线创作者也表达了各自对于电影创作的思考。
从业四十多年的黄建新首先表达了其对于电影这份事业的热爱——“大家一直坚守这个岗位拍电影,经过那么多反复,中国电影辉煌年代到最低潮,再起来再下去再起来,这次经历比较长的时间,都是因为坚持都是因为爱,这是第一点我想说的,就是爱。”
近些年黄建新推出不少主旋律代表作,从“建国三部曲”到“国庆三部曲”到《1921》《长津湖》等,结合这些创作经历,黄建新也表示:“在主流电影内容里有很多是我们自身的情怀,其实很多题材一开始接触的时候觉得,哦,又一个重大的给了我们压力很大,但是等你钻进去爱上它的时候,你后来发现沉浸其中,你就变了,你就会热爱这里的角色,热爱这里的人物,或者对这个你想表达的东西有了欲望,当你有了表达的欲望就会找到一个点,这个点就是电影的力量。”
同样身为幕后创作者的薛晓路结合当下的市场环境与观众变化谈到了创作者面临的问题,内容创作永远需要求新求变,而在当下价值观有些趋向于二元化的情况下,这种相对现代化、创新性的表达如何与本土化达成平衡点,已经成为一个课题。倘若只是在安全界限内去创作很显然很难有足够的吸引力,但如何突破、边界在哪里,这个摸索的过程是对创作者最大的考验。
除了创作的纬度和尺度问题,薛晓路也提到当下的碎片化阅读、观赏习惯对于电影观影的冲击和改变,如何去重新,或者更重要的去发现电影的这种文学意义,这个可能也是一些中低成本电影要考虑的问题。
同样身为导演的杨枫则提出另一个创作者容易陷入的困境,就是“自high”,他说道:“很多时候我们容易自high,创作者会沉浸在自己的状态里面,但静下来年轻人对你的东西接不接受,这个很重要。我们自己认为我们做的一桌好饭,但没人来吃,是很尴尬的事儿。我们要反思,他们为什么看电影,其实我也没搞明白,我也在研究。”
此外,演员汤唯也从自身职业角度出发,谈了她对于演员创作和表达的看法——“如果一个演员离开生活太远了,他的根就不扎实了”,在汤唯看来,如今大家大部分都住在大城市里,有时候会距离角色的生活太远,而简简单单的一个月的生活体验或者阅读一些素材,其实都不足以支撑角色塑造的需求,所以要走到生活中去,有时候让自己离开繁华的大都市,这样对演员感受力的增加是有很大帮助的。
可以看到,尽管中国电影的发展速度令世界震惊,但迅速扩张的过程中依然伴随着诸多问题,且在走向更强大的道路上依然有更多挑战,无论是业内领军的影企负责人还是深入一线的台前幕后的创作者都对于现状表达了看法并提出解决建议,思考之后更重要的则是积极行动,也希望每一次论坛之后都是对于行业进步发展的一次有效推动。